文章目录
三伏有几种说法?
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“干支纪日法”确定的。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(指干支纪日中带有“庚”字的日子)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,合起来称为三伏。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。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。

节令术语。初伏、中伏和末伏的总称,三伏期间统称伏天、伏日。三伏起源甚古,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:“秦德公二年(前676),初作伏、祠社,磔狗邑四门。”《汉书·郊祀志》:“秦德公作伏祠。”颜师古注引孟康曰:“六月伏日也,周时无,至此乃有之。”师古曰:“伏者,谓阴气将起,迫于残阳而未得升,故为藏伏,因名伏日也。”《渊鉴类函·岁时部》:“阴阳候曰:‘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,第四庚为中伏;立秋后初庚为末伏,谓之三伏。’”如此计算,两个庚日之间相隔十天,初伏到中伏固定为十天;但由于有立秋后的第一庚日为末伏的规定,因而中伏到末伏就有十天和二十天两种情况。自入伏到出伏,约相当于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,正是中国夏季最热时期,故有“热在三伏”之说。
词语分解
三伏的解释 ∶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。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,十天;然后是中伏,十天或二十天;再后是末伏,十天如今是三伏天道,若窦娥委实冤枉,身死之后,天降三尺瑞雪。;;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 ∶专指末伏详细解释.即

三的字典解释 三 ā 数名,二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叁”代):三维空间。三部曲。三国(中国朝代名)。 表示多次或多数:三思而行。三缄其口。 笔画数:; 部首:一; 笔顺编号:
伏的字典解释 伏 ú 趴,脸向下,体前屈:伏卧。伏案读书。 低下去:此起彼伏。 屈服,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:伏法。伏输。伏辩(伏罪的供状,亦作“伏辨”)。 使屈服:降伏。降龙伏虎。 隐藏:伏兵。埋伏。 农历划分夏季最
历史知识推荐:冯衍

东汉初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,字敬通。新莽时,曾为更始将军廉丹掾吏,劝丹弃莽从汉,丹不能从。后亡命河东,依更始政权,为立汉将军、领狼孟长。及更始败亡,归降刘秀,任曲阳令。后得外戚阴识赏识,迁司隶从
民谚有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之说。
头伏一般多少天?
三伏是头伏、中伏和末伏的总称,初伏和末伏固定都是10天,中伏一般10天,不过有的年份由于“干支纪日”排列次序的原因,中伏长达20天。比如今年中伏就有20天,其实小编看了一下过往十几年的三伏天的天数,基本上都是40天,30天很少了。而今年也是从2015年以来连续第九年三伏长达40天。
头伏是10天,中伏是20天。
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,天气十分炎热,闷热感足,而伏天中最热的是中伏,通常中伏过后会略微开始转凉。
每一年的三伏时间略微不同,三伏天基本是在小暑和立秋之间,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三伏天的计算方是根据“夏至三庚”这4字口诀推算的,也就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(初伏)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(二伏)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(三伏),头伏和末伏各十天,中伏十天或二十天,“三伏”共三十天或四十天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今天伏天有多少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